作者简介
钟悦,就职于某大型国有银行,多年从事MySQL和分布式中间件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;资深MySQL数据库专家,架构师;DBLE开源项目积极贡献者。

文章概要
DBLE默认支持数十种数据拆分算法,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社区用户的使用需求;为了满足更广的业务场景,DBLE还支持更加灵活的自定义拆分算法;本文对面向有类似需求的DBLE开发者,提供了一个如何开发和部署自定义的拆分规则的一个指引

1. 工作原理

1.1 函数的加载

路由函数的加载发生在DBLE启动或重载时。

11.jpg

  • DBLE读取rule.xml时,根据用户配置的标签的class属性

  • DBLE通过Java的反射机制,从$DBLE_HOME/lib的jar包中,找到对应的jar(里的class文件),加载同名的类并创建对象

  • DBLE会逐个扫描中的标签,并根据name属性来调用路由函数的对应setter,以此完成赋值过程——例如,如果用户配置了2,那么DBLE就会尝试找路由函数中叫做setPartitionCount()的方法,并将字符串“2”传给它

  • DBLE调用路由函数的selfCheck()方法,执行函数编写者制定的检查动作,例如检查赋值得到的变量值是否有问题

  • DBLE调用路由函数的init()方法,执行函数编写者制定的准备动作,例如创建后面要用到的一些中间变量

1.2 路由计算

路由函数接受用户SQL中的分片字段的值,计算出这个值对应的数据记录应该在哪个编号的数据分片(逻辑分片)上,DBLE从而知道把这个SQL准确发到这些分片上。

image

1.3 参数查询

用户通过管理端口(默认9066),通过SHOW @@ALGORITHM WHERE SCHEMA=? AND TABLE=?来查询表上的路由算法时,DBLE调用路由算法的getAllProperties()方法,直接从内存中获取路由信息的配置。

mysql> show @@algorithm where schema=testdb and table=seqtest;
+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KEY             | VALU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+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TYPE            | SHARDING 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| COLUMN          | I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| CLASS           | com.actiontech.dble.route.function.PartitionByLong |
| partitionCount  |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| partitionLength |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+-------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
5 rows in set (0.05 sec)

2. 开发和部署

2.1 开发

开发时,理论上只需要引入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和RuleAlgorithm接口及它们的依赖类就可以了。但实际上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依赖了TableConfig类,由此开启了环游世界的依赖之旅。因此,现实的操作还是引用整个DBLE项目的源代码会比较直接方便。

开发一个新的路由函数时,必须给这个路由函数的开发新建项目,然后再引用DBLE项目(项目引用项目的方式)。而不应该直接打开DBLE的项目,然后在DBLE的项目里面直接新建源代码来直接开发(内嵌开发方式)。通过遵循这个做法,会有以下好处:

  1. 路由函数可以独立打包,直接去看路由函数的jar包版本就能够确认函数版本;而把路由函数嵌到DBLE里的话,就很容易出现DBLE版本一样,但不清楚里面的函数是什么版本的窘况

  2. 路由函数的递进可以更加自由,如果DBLE的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和RuleAlgorithm接口没有变动,同一版本的路由函数可以延续使用好几个版本的DBLE,而不需要每次DBLE释放新版就得去重编译

  3. 可以让路由函数中的受保护代码免受DBLE自身的开源协议影响

2.2 部署

完成开发之后,成品打包成jar包进行发布,而不要直接发布class和依赖的library(其他项目的jar包或class文件)。

让DBLE使用上新的路由函数的过程:

  1. 将成品jar包放入$DBLE_HOME/lib目录中

  2. 调整jar包的所有者权限(chown)和文件权限(chmod),使之与其他$DBLE_HOME/lib目录里的jar包一样

    | 请注意:2.18.12.0及以后版本建议放在algorithm目录下,用于区分原生lib和自定义lib,便于管理

  3. 按照原来的思路配置rule.xml,但需要注意标签的class属性必须要填写新的路由函数类的完全限定名(Fully Qualified Name),例如net.john.DBLE.route.functions.NewFunction

  4. 配置逻辑表之类的必要信息,重启DBLE后,自动生效。

3. 接口规范

每个路由函数本质上就是一个继承了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,并且实现了RuleAlgorithm接口的一个类。下面以内置的com.actiontech.DBLE.route.function.PartitionByLong为例,介绍实现一个路由函数类所需要做的最小工作(必要工作)。

image

3.1 配置项setters

在rule.xml中,我们需要配置partitionCount和partitionLength两个配置项。

<function name="hashmod" class="com">
  <property name="partitionCount">4</property>
  <property name="partitionLength">1</property>
</function>

为了让DBLE在函数加载过程中,能够认出这里的partitionCount(值为4)和partitionLength(值为1),因此PartitionByLong类中,就必须有属性设置方法(setter)setPartitionCount()和setPartitionLength()。而因为rule.xml是个文本型的XML文件,所以这些函数的传入参数就只能是一个String,数据类型转换和预处理的动作就由这些setter来处理了。

public void setPartitionCount(String partitionCount) {
  this.count = toIntArray(partitionCount);
    /* 参考本文的getAllProperties()的说明 */
  propertiesMap.put("partitionCount", partitionCount);
}

public void setPartitionLength(String partitionLength) {
  this.length = toIntArray(partitionLength);
    /* 参考本文的getAllProperties()的说明 */
  propertiesMap.put("partitionLength", partitionLength);
}

3.2 selfCheck()

在函数加载过程中,完成了配置项赋值之后,DBLE会调用这个路由函数对象的selfCheck()方法,让这个对象自我检查刚才读进来的配置项的值,放在一起是不是有问题。如果有问题的话,路由函数编写者在这时候,可以通过抛出RuntimeException来进行报错,并终止DBLE使用这个函数,当然,由于RuntimeException的霸道,DBLE自己也会因此而报错退出。

由于selfCheck()是RuleAlgorithm接口的要求,而且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没又实现它,对于想偷懒或者没有必要进行这个检查的人来说,还是需要自行定义一个空的同名方法来实现它。

@Override
public void selfCheck() {
}

3.3 init()

在函数加载过程的最后,DBLE调用这个路由函数对象的init()方法,让这个对象完成一些内部的初始化工作。

在我们的例子PartitionByLong里,通过init()方法准备了PartitionUtil对象,其中有一个哈希值的范围与逻辑分片号对应的数组,这样在后面的路由计算时就能通过查数组来加速得到结果。

3.4 calculate()和calculateRange()

DBLE执行用户SQL时,根据用户SQL的不同,调用calculate()或calculateRange()来确定用户的SQL应该发到哪个数据分片上去。

从IPO(Input-Process-Output)来分析,calculate()和calculateRange()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:

  • Input:用户SQL中的分片字段值
  • Output:用户SQL应该要发往的数据分片的编号
  • Process:Input与Output转换的计算过程,由函数开发者编写

calculate()和calculateRange()的使用场景不同,导致它们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差异。

函数名 调用场景 Input Output
calculate() 用户SQL里分片字段的值是单值的情况,例如 … WHERE sharding_key = 1 1个String 1个Integer
calculateRange() 用户SQL里分片字段的值是连续范围,例如 … WHERE sharding_key BETWEEN 1 AND 5 2个String Integer数组
@Override
public Integer calculate(String columnValue) {
  try {
    if (columnValue == null || columnValue.equalsIgnoreCase("NULL")) {
      return 0;
    }
    long key = Long.parseLong(columnValue);
    return calculate(key);
  } catch (NumberFormatException e) {
  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columnValue:" + columnValue + " Please eliminate any quote and non number within it.", e);
  }
}

@Override
public Integer[] calculateRange(String beginValue, String endValue) {
  long begin = 0;
  long end = 0;
  try {
    begin = Long.parseLong(beginValue);
    end = Long.parseLong(endValue);
  } catch (NumberFormatException e) {
    return new Integer[0];
  }
  int partitionLength = partitionUtil.getPartitionLength();
  if (end - begin >= partitionLength || begin > end) { //TODO: optimize begin > end
    return new Integer[0];
  }
  Integer beginNode = calculate(begin);
  Integer endNode = calculate(end);

  if (endNode > beginNode || (endNode.equals(beginNode) && partitionUtil.isSingleNode(begin, end))) {
    int len = endNode - beginNode + 1;
    Integer[] re = new Integer[len];
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len; i++) {
      re[i] = beginNode + i;
    }
    return re;
  } else {
    int split = partitionUtil.getSegmentLength() - beginNode;
    int len = split + endNode + 1;
    if (endNode.equals(beginNode)) {
      //remove duplicate
      len--;
    }
    Integer[] re = new Integer[len];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split; i++) {
      re[i] = beginNode + i;
    }
    for (int i = split; i < len; i++) {
      re[i] = i - split;
    }
    return re;
  }
}

3.5 getAllProperties()

当用户找DBLE要路由函数的配置信息时,DBLE通过访问路由函数的getAllProperties()来获得一个<配置项, 配置值>的哈希表,然后将里面的内容逐项返回给用户。

getAllProperties()是RuleAlgorithm接口所规定要实现的,但为了简化编写新的路由函数的工作,在AbstractPartitionAlgorithm抽象类里,定义了propertiesMap这个私有变量,并且把“将propertiesMap交出去”作为了实现了getAllProperties()方法的默认实现。

一般来说,这个默认的实现能满足需求,而新路由函数编写者只需要在配置项setters处理用户配置时,将<配置项, 配置值>给put()进propertiesMap里就好了。

@Override
public Map<String, String> getAllProperties() {
  return propertiesMap;
}

4. 内置路由函数的缩写与类名对照表

DBLE内置的路由函数都位于com.actiontech.DBLE.route.function命名空间。但实际配置rule.xml的时候,却不用写那么长的完全限定名,这其实都是XMLRuleLoader类做了转换,因此实现了简写。下面就是7个内置函数的类名和它们的简写。

简写名 完整类名
date PartitionByDate
enum PartitionByFileMap
hash PartitionByLong
jumpstringhash PartitionByJumpConsistentHash
numberrange AutoPartitionByLong
patternrange PartitionByPattern
stringhash PartitionByString

avatar
100
  Subscribe  
提醒